地理奧林匹亞決賽論文

過「郵」不及

──以中地理論探討影響消費者選擇郵局及四大超商的物流服務之原因

摘要

  隨著科技進步,交通革新迅速,使交通成本大幅降低,造就了物流業者的興起。交通革新不只是在交通工具、速度的提升,就連網路等通訊也逐漸便利,使得網路購物平台已經成為許多消費者選擇購物的管道。

  交通成本下降,加上網路購物平台的興起,使許多企業紛紛成立物流業的子公司,帶動了網路購物的業績上漲。然而,在眾多的物流業者當中,現今的消費者常以四大超商做為物流服務的中地,早期以郵政服務起家的中華郵政卻逐漸沒落,現在大多數的消費者前往郵局都是為了存提款或辦理金錢相關業務,以往在郵寄窗口大排長龍的現象已漸漸消失。我們以中地理論的角度來詮釋這樣的狀況,並利用Google my map及Google Earth來繪製空間分布圖,以便我們觀察高雄市三民區郵局及四大便利超商的空間分布。

  依據中地理論,中地數量越多,代表中地等級越低,中地的發展也會因為商閾及商品圈的大小而有所影響,我們透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與文獻資料的蒐集,分析出消費者會因為中地的距離而選擇離家較近的便利商店作為物流服務,但如果業者釋出免運費或運費優惠時,大多的消費者會被優惠給吸引,而改變了中地的選擇,這個現象與中地理論不符,這也證明了中地理論是一個理想化,沒有將人類的其他因素考量進去。另外,郵局的空間分布最少,且郵局有固定的上班時間,若選擇郵局作為物流服務,郵差送件來時,大多的消費者都在上班不在家,等到下班郵局大多已經打烊關門,因此覺得不方便而不願意選擇郵局。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地理論的定義

第二節 物流的基本概念及物流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我國四大超商的物流起源與空間分布

第參章 研究方式與研究對象

第一節 研究方式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有一次,我們有位小組成員在「蝦皮」上購物,選擇以某一家便利商店做為取貨地點,當時我們一起前往領貨。領貨之後,我們突發奇想,為什麼現在的人大多選擇使用便利商店的物流服務做為取貨地點?而早期設立專門負責郵務工作、收發包裹服務的中華郵政(以下簡稱郵局),如今卻變得乏人問津?這個好奇心激起了我們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家的選擇漸漸改變了?

  近年來,交通革新迅速,運輸成本大幅降低,造就了便利商店的物流業興起,使便利商店變成消費者選擇收發包裹的主要中地。中地的改變,其中可能牽扯到店家數量、選址地點等不同的商閾因素,抑或是與店家週邊的人口分布之商品圈範圍有關。因此,我們想利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來得知消費者的想法,並將問卷進行數據分析,以圖型化方式呈現我們調查的結果。

  在高中的地理課程中,我們學習到了何謂中地理論,中地係指提供消費者服務或商品的地方,因此我們在這一次的研究中,以「中地理論」做為觀察指標,慾瞭解影響消費者選擇物流服務的中地之因素,利用中地規模、中地數量、中地等級等概念,結合郵局與四大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來進行分析,探討從早期大家只固定以郵局做為收發包裹的中地,到現在有了四大超商的物流加入之後,究竟消費者在中地的選擇上為什麼會做出改變的原因。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中,我們將透過比較分布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郵局與四大超商的物流服務之店點總數與運費等差異,理解其經營策略及優劣勢,並更進一步以中地理論的角度讓商家可以參考本次研究,來去擬定為來市場的經營策略。

一、分析郵局及四大超商的空間分布之差異性

二、探討消費者選擇以郵局或四大超商做為物流服務是否符合中地理論

三、分析消費者是否會因郵局或四大超商提供運費優惠而改變中地的選擇

四、比較郵局及四大超商在物流服務的差異性

五、分析消費者的性別與年齡層在物流服務的使用上是否有差異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一、研究方法

  我們在進行本次研究時,選定以高雄市三民區做為研究範圍,我們先利用放學時間及假日,到學校、住家周邊的四大超商與郵局觀察消費者使用物流的情形,並且透過地理課程所學到的「中地理論」進行文獻資料的蒐集,瞭解中地理論的相關概念,以及認識物流業的發展過程。

  我們觀察及蒐集完資料之後,開始探討消費者可能選擇便利商店做為中地的原因,並擬定問卷的問題,希望透過問卷調查,進一步瞭解高雄市三民區的消費者選擇物流中地的影響因素。物流業在線上購物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以四大超商與郵局在物流運送的服務內容、價格、配送時間及限制等不同因素,來對比各中地在物流經營的不同,並實際運用 Google My Map及Google Earth將高雄市三民區的四大超商及郵局標記於地圖上,繪製中地分布圖,並呈現各中地的服務範圍及分布位置,來比較其差異性。另外,我們也到四大超商與郵局隨機訪談消費者,希望傾聽他們選擇中地的原因。

二、研究流程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旨,是在探討消費者選擇以四大超商或郵局做為收發包裹的中地之原因,以及瞭解中地的分布位置或物流的收費價格是否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我們先透過觀察消費者使用四大超商或郵局做為物流中地的情形,以及對比四大超商及郵局的中地分布、服務內容、物流的運送價格等,再深入探討影響消費者選擇中地的因素,透過文獻資料蒐集、分析、歸納出研究結果,並提出結論。

第一節 中地理論的定義

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是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徒勒在1933年出版的《地圖的中心說》中提出的學說,克里斯徒勒以系統性的科學概念,搭配數學的計算,以幾何圖形六角形的模式來解釋人類聚落的數量、聚落的大小及位置的分布規律,如圖1-2-1所示,藉此推展人類聚落及零售業的發展,為人類的空間利用及區位選擇做妥善的安排與解釋(克里斯徒勒,1933)。

圖2-1-1 克里斯徒勒以六角形提出的中地理論模式

克里斯徒勒提出的中地理論,有幾個假設:

1、在一塊均質的平原上,沒有河流,只有均勻的運輸道路,而且人口分布也相當平均,

  相應的所得分布,消費方式及貨物需求都一致。

2、各中地之間的距離相等,交通的運輸條件一致,像是易達性一樣高,運輸工具的選擇

   相同,或是運費都一樣的情況下,不同的中地銷售著不同等級的商品。

中地係指提供消費者服務或商品的場所,中地理論提及了兩個主要的概念,分別是「商閾」及「商品圈」。簡單來說,商閾就是業者能夠足以維持營運的最小範圍,商品圈則是顧客願意尋求消費的最大範圍,因此藉由觀察商閾及商品圈的大小,我們可以一窺此商店的盈虧,若商品圈範圍大於商閾範圍,則該中地呈現獲利狀態,反之,當商品圈範圍小於商閾範圍,則此中地呈現虧損狀態,若商品圈範圍大約等於商閾範圍時,該中地將呈現收支平衡的現象。

中地依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等級可區分為高級中地與低級中地,提供的商品等級低、種類較少的中地,稱為低級中地,而高級中地則是提供較多種類的商品,從低級商品至高級商品都有。高級中地提供的商品種類愈多,需要愈大的商閾支持,所以平原上的高級中地個數較少,高級中地之間的距離較遠,低級中地則反之。所以中地具有等級大小的差別,空間上也會出現階層性分布。低級商品一般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日常用品,例如:麵包、報章雜誌、毛巾、衛生紙等,而高級商品就是費用較昂貴的商品,像是汽車、電腦、家具等商品。

高級中地與低級中地的比較
服務等級商品等級商品種類商閾商品圈中地數量
高級中地高級低級至高級商品較多較大較大
低級中地低級低級商品較少較小較小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表格)

  雖然中地理論針對於區域範圍提出一致性的假設,但克里斯徒勒將人性想像得太過單純,這套理論在整個實際的人類社會中其實難以套用,加上現今都市成長與都市化提高的情況下都難以印證,因此這個理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將人類的經濟行為、空間分布提供最佳的安排與規劃。另外,從中地理論所衍生出來的「生活圈」概念,也被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採用,我國也在民國六十八年提出的綜合開發計畫中,以人的活動需求為主導的空間計畫單位(18個生活圈),代替以行政單位為生活圈規劃的基本精神之國土規劃目標。由此可見,克里斯徒勒提出的中地理論對於國家的發展也具有一定規模的影響力與其重要性。

第二節 物流的基本概念與物流的發展歷程

一、物流之基本概念

  物流,若從字面上解讀,就是「物的流動」或「使物流動的方式」,但其實「物流」這個名詞,是指「物的流通」之簡稱,「物的流通」是從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譯而來,因此,物流是指流通經濟、經營功能的一種物理活動。

  就像是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只要到住家週邊的便利商店、大賣場就可以買到,但是便利商店或賣場都不是製造這些生活用品的地方,他們只負責販售,我們使用的這些用品,其產地可能是在外縣市,甚至是國外進口的商品,從生產地運送到商店,必須要透過某一種管道,使用某一種實體的運輸工具,才能把商品運送到便利商店,再轉賣到消費者的手中,這種商品從生產地源源不斷地流向市場的過程,就是物流的主要範疇。

  隨著交通革新,送貨速度越來越快,運輸成本逐漸降低,因此,在現今的企業營運中,物流的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企業紛紛成立物流業的子公司,不但可以降低營運成本、維持品質,更可以兼顧商品送貨品質,降低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受損的風險。物流管理對於企業而言,是提升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內外許多國家對「物流」一詞的解釋大多不太一樣,然而截至目前為止,較被大眾所接受的定義有兩種:

(一)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的定義

  物流是一種物的實體流通活動的行為,在流通過程中,透過管理程序有效結合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資訊情報等相關物流機能性活動,以創造價值,滿足顧客及社會的需求。

(二)美國物流管理協會(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定義

  物流是以適合於顧客的要求為目的,對原料、在製品、製成品與其相關連資訊,從產出地點到消費地點之間的流程與保管,為求有效率的最大與對費用之相對效果,而進行計畫、執行、管制。

  我國政府機關針對物流一詞,採用經濟部商業司的定義:「『物流』是指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或使用地點,有關物資的移動或處置之管理。狹義的物流是指製成品之銷售物流,廣義的物流包含原料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和廢棄物流。」簡單來說,「物流」是一種能夠跨越時空限制,滿足消費者要求品質及特色之原料、半成品及製成品等產品,並以最低的配送成本送至顧客手中之相關流通活動。

  廣義的「物流」包含了從原料市場的原料運送,生產過程的半成品、加工品、成品的運送,無論最後是送往銷售點,或是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配送。如圖2-2-1 所示,從原料市場開始製造、加工、配送等一直到消費市場,任何有關的實體移動皆可以視為物流過程的一部份。若以此定義現今所有商業活動只要有關「實體移動」或是「有效移動」的部分都是物流業可以切入、提供服務的部分。

圖2-2-1 狹義與廣義的物流範圍

(圖片來源:經濟部商業司網站)

  因此,物流產業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結合了線上購物產業,近兩年半載,全球受到新冠狀肺炎疫情的影響,使許多民眾害怕出門而選擇利用網路購物,久而久之,大家也逐漸習慣了這種仰賴網際網路購物的方式,此舉也導致物流在短短時間內業績暴增,使得物流業者、運送司機忙翻天,因為物流的使用率大幅提升,獲利想當然也是日益增長。在科技進步的時代,物流業在未來的日子裡會越來越盛行。

二、物流的發展歷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為了維繫戰爭物資的供應,建立「後勤部隊」,負責戰爭所需要的物資生產、採購、運輸及配送等,以求降低戰備物資補給的費用。後來,後勤部隊的模式慢慢轉移到現代的經濟圈,逐漸演變為現今的物流。

(一)古代物流配送的方式

1、行夫

  行夫(如圖2-2-2所示),是指古代替宮廷中的官史們配送物品或信件的人們,行夫也是古代最常見的配送方法之一,因為行夫配送的方式為步行,所以配送完可能都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也因為配送時間過於攏長,導致到了古代末期行夫的使用就漸漸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以馬車來配送。

2、驛站

  古代的驛站(如圖2-2-3所示),是指古代官府騎馬的傳遞員配送貨物或重要公文途中的休息場所及換馬的地方,類似於現今的休息站,也因為有了驛站的出現,成功的解決了運輸途中的困難,使的貨物能更快地送達目的地。

           

          圖2-2-2 行夫                      圖2-2-3  驛站

 (圖片2-2-2來源:https://www.sohu.com/a/293524177_357065

(圖片2-2-3來源:http://2312333.com/list15/232394.html

     

(二)現代物流配送的方式

  宅配貨車,用來載送貨物的大型貨車(如圖2-2-4所示),因為可裝載的容量較大,所以可以一次配送多件貨物,且因為車子的機動性較高,適應地形的能力較佳,幾乎可以穿越每一條公路,所以可以較快速的送達目的地,但是這種配送方式的成本較高,導致運送時所收取的費用較高。

圖2-2-4 宅配貨車示意圖

(圖片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715/378757.htm

  「物流」是一種利用計算、策劃來控制原物料加工製造、產品資訊,使其在供需及倉儲等不同部門之間轉運的一套管理系統。「物流」的最終目的,其實是一種「策略性的物流運輸」。供給者提供物質到需求者手上,同時創造時間的價值、地點價值和相對的加工價值。物流也代表著物質本體從供應者向需求者途中距離的物理移動,是經由一連串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的創造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組成,其中包含驗收、保管配送、理貨、裝卸流通加工及處理等多項基本活動(維基百科)。因此,現今的物流模式如圖2-2-5所示。

圖2-2-5 現今的物流模式

第三節 我國四大超商的物流起源與空間分布

一、我國便利商店的物流起源

  提到便利商店的物流提供收貨、取貨服務,可以追溯到西元1999年的全家超商便利商店,自從全家超商首開先河的提供「便利商店取貨」這項服務之後,其他便利商店業者也陸續跟進,宣布與網路購物平台業者合作,提供店到店的物流配送服務,而前來寄貨、取貨的民眾成了便利商店的一大客流來源,造就了網路購物平台與便利商店業者彼此相輔相成的現象,近年來也成為台灣電商市場最具特色的物流行銷策略。

  依據各便利商店官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7日統計,目前「統一超商」在全台的店數暫時力拔頭籌,「全家超商超商」的店數則緊追在後,而「OK超商」及「萊爾富超商超商」都有各自的客源,所以這兩家便利商店一直處於伯仲之間的狀態。預期未來臺灣的便利商店物流大戰,可能演變成「統一超商」和「全家超商超商」這兩大宿敵PK的局面。

表2-3-1  四大超商店數百分比統計表

統一全家超商萊爾富超商OK合計
2011年底4,7842,8011,2858699,739
2015年底5,0322,7951,30088010,187
2017年底5,2833,1421,28183810,544
2018年底5,3583,3061,30090210,866
2019年5月底5,4593,3941,35090211,105

圖2-3-1  四大超商店數百分比統計圖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圖2-3-2  四大超商店數成長圖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經由上方的圖表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統一超商」和「全家超商超商」這兩家便利商店的門市店數皆有較明顯的成長,而「萊爾富超商超商」及「OK超商」這兩間便利商店門市店數成長較趨緩。由此可知,「統一超商」和「全家超商」是近幾年來,我國市占率最高的兩家便利商店。 

便利商店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務,是以「店到店」的配送型態,也就是寄件人可以任選一家便利商店來寄件,透過門市的ezShip便利配送網站產生「寄件單」,再指定取件人所選擇的同便利商店的門市,該便利商店的物流司機將這個貨物送到取件人選擇的門市之後,系統會以簡訊或電子郵件的方式來通知取件人到該門市取件,取件人在前往取件即可。取件人到達門市時須提供兩項資訊:「姓名」及「手機末三碼」,若是已經付費的商品,為了避免被其他人盜領,則必須提供身分證件讓店員驗證。 

圖2-3-3 便利商店「店到店」示意圖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二、高雄市三民區的郵局及四大超商之空間分布

(一)三民區的空間範圍

三民區位於臺灣高雄市西南部,是高雄市人口第二大區,人口數為33.1萬人,土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也是全國人口第八多的鄉鎮市區。區內有許多學校、醫院,且高雄車站也位於此區,地名是從明鄭時期「三塊厝」演變而來。

圖2-3-4 高雄市三民區空間範圍(紅色處即為三民區)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二)郵局及四大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1、郵局的空間分布位置

  如下圖,圖上綠色的點即為郵局的空間分布位置,共有10家

圖2-3-5 郵局空間的分布位置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2、四大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1)統一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如下圖,圖上橘色的點即為統一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共有75家

圖2-3-6 統一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2)全家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如下圖,圖上藍色的點即為全家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共有29家

圖2-3-7 全家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3)萊爾富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如下圖,圖上紫色的點即為萊爾富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共有10家

圖2-3-8 萊爾富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4)OK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如下圖,圖上紅色的點即為OK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共有8家

圖2-3-9 OK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5)四大超商結合的空間分布位置,共有122家

一張含有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2-3-10 四大超商結合的空間分布位置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繪)

表2-3-1 郵局與四大超商的店家數據

(表格來源:研究者自繪)

四大超商郵局
統一超商全家超商OK超商萊爾富超商
密集度排名No.1No.2No.4No.3No.3
總數75間29間8間10間10間
每平方公里數量大約3間大約1.5間大約0.4間大約0.5間大約0.5間

經由上面幾張空間分布的位置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大超商的「密集程度」遠大於郵局的密集程度,而在四大超商中又以統一超商最為密集,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四大超商的中地數量大於郵局的中地數量,若以克里斯徒勒提出的中地理論之定義來分析,四大超商的據點較多,密集程度較高,消費者的住家周邊大多都有四大超商的存在,因此使用度會較高。

第參章 研究方式與研究對象

第一節 研究方式

  本研究主要以質性的研究方法進行探討與分析,質性研究可以讓研究者將蒐集到的資料賦予意義,經由交錯比對進行資料蒐集、分析。因此,研究者主要以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來進行研究。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將蒐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以間接的方式,將蒐集到的資料經由系統化的整理,並以客觀的角度來界定、評斷、證明資料的方式,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與結論,可以幫助研究者瞭解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過去並解釋現在及推測未來(葉至誠、葉立誠,2001)。

  透過文獻分析可以釐清研究問題,並決定可行的研究方式,藉由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對於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更能有完整的認知及釐清,進而得到新的體認(盧俊嘉、蔡佳峻,2021)。本研究以中地理論探討高雄市三民區的消費者,在使用郵局及四大超商提供物流服務的情形。

二、問卷調查法

  為了瞭解更多消費者選擇使用郵局或四大超商做為物流取件之中地的原因,我們研究小組特地設計了一份問卷,以便瞭解以中地理論是否能分析消費者在物流服務所選擇中地的因素,我們總共蒐集到356份問卷,期許能透過問卷調查來瞭解消費者選擇中地的因素。

  我們將表單製作成QR code的形式後,實際前往郵局及四大超商尋找消費者,提供此QR code給來店家使用物流服務的民眾掃碼填寫後,經過數個月的努力,我們共回收了356筆問卷資料,樣本數足夠以後,我們便分析樣本並從中取得分析結果,最後再整理統整後再以報告的方式呈現出來。

  為了瞭解更多消費者對便利商店物流服務的選擇因素,我們想了幾個觀點來探討,首先先收集填答者的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及年齡,以利分析年齡層與性別的不同,在選擇物流服務的中地是否有所差異,最後並以中地理論加以解釋、分析。

三、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在質性的研究中,可以直接獲得一手資料的方式。研究者從可以透過訪談,獲知受訪者的思想,理解其行為的意義。質性訪談是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研究者必須先孰悉自己要研究的主題,並蒐集相關資料、線索,在訪問前必須先擬定相關問題,以及想得到的研究方向是什麼來設計問題,並針對這些欲釐清的事項來訪問受訪者,使受訪者在訪談的過程中,得以順暢、自然地進行(Earl Babbie,2005)。我們在尋找訪談者之前,先討論要鎖定哪些消費者,並詢問他們什麼樣的問題,接著我們再實際前往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郵局及四大超商來隨機訪談使用物流服務的消費者,藉此希望能獲得一手資料,並更了解消費者的想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多次實地前往位於三民區的郵局及四大超商,先觀察消費者在這幾個中地使用物流服務的情形,並隨機尋找取件的顧客來進行訪談,我們在郵局及四大超商隨機挑選一位男性的消費者、一位女性的消費者來進行訪談,想瞭解他們會前來此中地取件的原因,以期得到更真實的資料,訪談後,我們再將蒐集到的資料與受訪者的說詞,進行比對、分析及討論,進而獲得研究結論。

  另外,我們利用不同的時間分別前往分布在高雄市三民區的郵局與四大超商,隨機尋找使用物流服務的消費者,請他們掃描問卷的QR Code來填答問卷。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此次研究,我們針對研究方向設計了一份問卷,共14道題目,前2題為基本資料,以利我們能以年齡層與性別來做分析,後12道題目則是調查消費者在選擇物流系統時的種種考量及習慣。

  由於我們鎖定高雄市三民區,因此我們是實際前往三民區的郵局及四大超商來隨機尋找消費者填答,因此我們的問卷填答者皆居住在高雄市三民區。

1、消費者年齡調查與分析

  根據我們此次的問卷調查結果,填寫問卷的填答者之性別及年齡,12歲以下男女各為0人,由此我們推測,因為12歲以下是就讀國小階段的年齡層,幾乎沒有小學生有自行上網購物的經驗,故無人填答;13~18歲的男性有74人、女性有58人;19~22歲的男性有7人、女性有6人;23~30歲的男性與女性各有11人;31~40歲的男性有5人、女性有20人;41~50歲的男性有13人、女性有79人;51歲以上的男性有21人、女性有51人。

  我們會設計這些年齡層的想法是:12歲以下就讀國小,他們使用網路購物平台的機會不大,再來是13~18歲,剛好是在國中及高中的就讀階段,國高中生使用網路購物的情形大致相同,接著是19~22歲為大學生的階段,然而23~30、31~40及41~50,我們是以10歲為一個循環作為年齡層。

圖4-1-1 消費者年齡分析

2、消費者性別調查與分析

  根據我們此次的問卷發放對象,男性有131人、女性有225人,如圖4-1-2所示。本次填寫問卷的填答者中,女性人數占63%;男性人數則為37%,女性人數較多。

圖4-1-2 填答者的性別比例

3、消費者是否曾使用過網路購物的經驗分析  

  根據問卷結果,有265位消費者曾經有使用過網路購物的經驗,約占74%,不曾使用過的人數有91人,佔26%,如圖4-1-3所示。

圖4-1-3 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的經驗

  我們再依據填答者的年齡層及是否使用過的經驗結合,可以從圖4-1-4發現,41歲~50歲及51歲以上的消費者不曾使用過網路購物的人數較多,且有隨著年齡越來越高的趨勢,因此我們建議網路購物平台或是郵局及四大超商的物流服務,應針對高年齡層的消費者來宣導如何使用網路購物提供的物流服務,因為這些高年齡層的消費者,比較少接觸3C類的產品,因此他們大多選擇到實體店面購買物品,若物流業者能教導高年齡層的族群如何使用物流服務,可提升業績的成長。

圖4-1-4 依據年齡層分析是否使用過網路購物的經驗

4、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的頻率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在曾經使用過網路購物的265位填答者中,我們詢問了他們使用的頻率,有12人約一個禮拜使用一次網路購物;有136人約一個月使用一次網路購物;有68人約三個月使用一次網路購物;有37人約半年使用一次網路購物;有12人一年使用一次網路購物,如圖4-1-5。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約一個月使用一次網路購物,有1/4的消費者是三個月使用一次,若將約一個月使用一次或約三個月一次的人數加總,有高達77%的比例,超過3/4。因此我們建議網路購物平台可以與郵局及四大超商合作,一個月推出一次免運費或運費優惠的活動,可以提升消費者使用物流服務的慾望,亦可帶動業績的成長。

圖4-1-5 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的頻率

  我們再依據消費者的性別做分析,由圖4-1-6可以發現,不管是消費者的使用頻率是一週一次、一個月一次、三個月一次、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等,女性的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的人數都高於男性消費者,尤其是一個月一次的比例,女性明顯高出許多。因此我們建議,物流業者可以針對女性商品做促銷,可以提升物流的使用。

圖4-1-6 依據消費者的性別分析使用網路購物的頻率

5、消費者選擇過的物流業者(此題為複選題)

  根據我們此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圖4-1-7所示,消費者曾經使用過郵局及四大超商提供的物流服務人次,依高低順序排列如下:248人次使用過統一超商、209人次曾經使用過全家超商、110人次曾經使用過萊爾富超商、100人次曾經使用過OK超商,郵局的物流服務則以68人次排名最低。經過交叉比對,在265位曾使用過網路購物之物流服務的消費者中,每個人都有使用過四大超商的物流服務,但有68人不曾使用過郵局。

  由此可見,統一超商是最多消費者曾經使用過的物流服務,而郵局的物流卻是最少人使用過的。我們推測,這與超商的空間分布位置及密集度有關,因為在這五個中地裡面,分布在高雄市三民區的統一超商中地數有75個據點、全家超商的中地數則是29個據點、萊爾富超商的中地數10個、OK超商的中地數僅有8個、郵局的中地數有10個,消費者曾經使用過的高低順序,與中地數的高低順序大致相符。因此我們推測,中地數量的多寡及密集度,會影響消費者的中地選擇。

圖4-1-7 消費者曾經選擇過的物流系統

6、消費者使用郵局及四大超商個別的使用頻率

  透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消費者最常以某一家便利商店作為物流服務的頻率,最高的是統一超商,其次是全家超商,接下來是萊爾富超商,再來是OK超商及郵局敬陪末座,尤其郵局是最少消費者會作為最常使用的中地。由圖4-1-8可知,這個結果與中地理論大致相符,郵局及四大超商的中地數量及密集度會影響消費者的中地選擇。

C:\Users\SF314\Desktop\41_50歲男女占比 (3000 × 1080 像素) (3500 × 1080 像素) (4000 × 1080 像素) (4).png

圖4-1-8 消費者最常使用的物流服務之便利商店

  我們也詢問了曾有網路購物經驗的消費者,在郵局及四大超商的物流服務中,最不常選擇使用的中地,以郵局排名第一,接著是OK超商,再來是萊爾富超商,全家超商及統一超商是最少人不常選擇使用的。由此可知,這個結果也與中地理論大致相符。

C:\Users\SF314\Desktop\41_50歲男女占比 (3000 × 1080 像素) (3500 × 1080 像素) (4000 × 1080 像素) (5).png

圖4-1-9 消費者最不常使用的物流服務之便利商店

7、消費者選擇使用頻率最高的物流服務之考量原因(此題為複選題)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在265位曾使用網路購物的消費者中,有241人次的消費者最常選擇以某一家便利商店做為物流服務的中地,其主要原因是考量距離住家較近;第二順位則有178人次考量領貨的方便性,接著另有108人次考量運費價格、60人次考量送貨速度、有20人次考量送貨品質、11人次則考量領貨的隱密性。從圖4-1-10我們可以發現,有91%的消費者選擇物流服務的中地原因,與該中地距離住家的遠近有關。

圖4-1-10 消費者選擇頻率最高的物流服務之中地考量原因

另外,我們如果依據各年齡層來調查消費者會選擇頻率最高的物流原因,從圖4-1-11可以發現,各年齡層的消費者幾乎都會考量距離遠近,尤其是國高中生最為明顯,比例較高,因此我們推測,國高中生尚未成年,沒有汽機車作為代步工具,僅能仰賴步行、騎腳踏車或大眾運輸工具的方式,因此沒有辦法選擇離家太遠的中地來領取貨物。

至於方便性的部分,則是由41~50、13~18歲的比例最多,我們分析由於這兩個年齡層大致上屬於上班族及學生族群,可能在工作或上課期間無法領貨,只能等到下班、下課才能領取,因此這兩個年齡層的消費者考量領貨方便性的比例較高。

接著,消費者會考量運費高低的比例,則以13~18歲相對其他年齡層來說比例最高,我們推測,由於13~18歲正處於學生階段,尚無工作能力,沒有實際收入,只能仰賴父母親提供的零用錢,因此學生們會比較注重運費方面,因為如果有免運費服務,他們可省下60元的物流運費。

圖4-1-11 依據各年齡層分析消費者選擇頻率最高的物流原因

8、消費者不曾使用郵局作為物流服務的原因

  依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第5題的結果,在曾經使用過網路購物的265位消費者中,每個人都曾使用過四大超商的物流服務,但僅有68位消費者不曾使用過郵局的物流服務,因此我們也針對了這68位消費者調查,得到以下結果:

圖4-1-12 使用郵局作為物流服務的原因

9、若購物平台推出免運費或運費優惠,是否會改變消費者的中地選擇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在265位曾經使用過物流服務的消費者中,當購物平台有提供某一家便利商店免運費或運費優惠時,但這家優惠的超商離住家較遠,有243位消費者願意改選此家超商作為中地,佔了92%;僅有22人仍會選擇原本的中地,不受到免運費或運費優惠影響,如圖4-1-13所示。由此我們可知,當運費有折扣時,消費者願意跑到離住家較遠一點的便利商店來取貨,此研究結果證明了克里斯徒勒的中地理論仍然敵不過實際的人類社會,中地理論只適用在均質狀態中。

圖4-1-13 消費者受到免運費或運費優惠影響,會改選中地的比例

10、若在運費一樣的條件下,若在消費者的住家附近新開了一家距離更近的便利商店,會改選此家新開的便利商店的比例

  依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265位曾經使用過四大超商物流服務的消費者中,當所有便利商超的運費皆一致的情況下,若在消費者的住家附近新開了一家便利商店,且此家便利商店距離消費者的住家更近,此時,有247位消費者會選擇新開的便利商店,佔93%;僅有7%的消費者不會改變中地的選擇。此論點與克里斯徒勒的中地理論相符,代表如果在均質狀態下,消費者選擇中地的主要遠因是考量中地的遠近。

圖4-1-14 消費者受到距離遠近的影響

二、實際訪談結果分析

中地位置消費者性別消費者陳述內容
統一超商統一超商離我家走路5分鐘的距離而已,我當然選擇統一超商
我下班回家的路上會經過這裡,所以剛好下車買點東西,順便取貨
全家因為全家這個名字給了我一種特別親近的感覺,所以我常來全家,就選擇全家取貨
因為這家全家在我家旁邊而已,而且有設置座位區,所以我偶爾會帶小孩來這裡買點東西吃比較方便,有時候網購需要取貨也會以這家為主
萊爾富因為萊爾富所收的運費較便宜,所以我常來這裡領貨
我家附近有全家跟萊爾富,但我不愛去人多的地方消費,所以我以往大多選擇萊爾富
OK因為這裡離我家較近,我有寄放了許多杯的咖啡在這家超商,所以我每天上班前都會來這裡買咖啡,就順便取貨
因為這家超商這一期積點兌換的贈品正好是我喜歡的東西,所以我最近比較常來,也順便可以領貨
郵局因為從小到大看著爸媽要寄信或寄包裹時都會來郵局,所以我從小到大也習慣來郵局寄送東西,感覺上比較安全、可靠,雖然運費較高,但比較有保障
因為我比較喜歡收集郵票,所以我會不定時的來郵局看看有沒有新的款式,有時候就會順便領包裹,但我比較常用超商取貨,因為運費比較低
總結大多數的消費者習慣以住家周邊的便利商店做為取貨地點若遇到運費較便宜或有優惠活動時,消費者可能換改以另一中地作為取貨地點郵局的運費較高,消費者大多會選擇運費較便宜的中地來取貨,但因郵局是老字號,且是公辦民營,給人較安全可靠的感覺,因此也有消費者願意選擇郵局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郵局及四大超商的空間分布及密集度會影響消費者選擇物流服務的因素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郵局及四大超商這五個中地中,以統一超商的密集度最高,空間分布位置也較多,其次是全家超商緊追在後,再來是OK超商跟萊爾富超商排名三、四,郵局的據點則最少。這個數據剛好與我們調查消費者使用這五個中地做為物流服務的順序相符,因此可以推測空間分布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二、消費者會因為運費高低而改變中地的選擇,因此與中地理論不太相符

  根據我們的研究調查顯示,大多數的消費者會因為某一家便利商店提供免運費或運費優惠而改以此便利商店作為物流服務的中地;但若是在運費皆相同的均質情況之下,消費者才會以中地與住家的距離遠近來衡量。因此,這個結果印證了中地理論是在一個均質的理想狀態之下,而沒有將消費者的心理因素或現實環境等因素考量進去。

三、郵局及四大超商在物流服務的差異性

  郵局的營業時間有固定,而且與大多數的消費者上班時間重疊,導致消費者不願意選擇郵局做為物流服務,因為取貨不方便,可能還要特地請假到郵局領貨,若郵局能提供24小時的送貨服務,則較能吸引消費者。而且郵局的中地數量太少,消費者大多要跑到較遠的地方領貨,使消費者感到不方便。另外,郵局的運費較四大超商高也是消費者選擇中地會考量的問題所在。 

四、性別及年齡層在使用物流服務有所差異

  依據我們的調查結果發現,年齡層越低的消費者使用過物流服務的比例越高,尤其以13~18歲及19~22歲的消費族群最為壯觀,我們推測這個年齡層主要是學生階段,可見年輕世代受到高科技影響較大。而高年齡層的消費者可能不熟悉或不會使用網路購物,因此使用過的比例較低。另外,依據性別分析,女性消費者上網購物的頻率最高,尤其是一個月大約會購買一次。

第二節 建議

一、建議網路購物平台可每個月推出一次免運費或運費優惠活動

  依據調查,消費者在一個月或三個月使用一次物流服務的頻率較高,尤其是一個月使用一次的比例最高,因此建議購物平台可配合郵局及四大超商推出一個月一次的免運費活動,可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二、建議網路購物平台可多加推廣、教導高年齡層使用網路購物

  依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高年齡層的消費者使用過物流服務的經驗較低,這個現象可能與高年齡層的消費者不太會使用高科技產品有關,因此,購物平台業者或郵局及四大超商的業者,可針對高年齡層的消費族群提供教學,多加宣導,或是簡化網路購物的流程,都可能帶動高年齡層的購買。

陸、參考文獻

1.王秋原,趙建雄,1989,《台灣的都市體系》,科學月刊,第二十卷,第七期。頁523-527。
2.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1,《宜蘭縣綜合發展計畫(第一次修訂)》,宜蘭縣政府。
3.吳水源,1986,《台灣地區市鎮鄉都市化程度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
4.李國鼎,1981,《台灣地區人口分布與生活素質》,台灣經濟,第59期頁42~66。
5.辛晚教,1982,《都市及區域計畫》,頁207~221。
6.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智勝文化公司。
7.周志龍,2006,《世界都市競爭策略與產業》,詹氏書局。
8.宜蘭縣政府主計室,2004、2005,《宜蘭縣統計要覽》,宜蘭縣政府。
9.林元興,陳貞君,1994,《都市發展「黑洞化」與「一極化」之初探》,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1卷,第4期,頁1-15。
10.張秋寶,1975,《中地理論的發展與中國之研究》,思與言第13卷第1期。
11.陳伯中,1998,《都市地理學》,三民書局。
12.陳坤宏,1995,《商業區空間結構與都市發展關係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2卷,第3期,頁159-182。
13.陳坤宏,200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明文書局。
14.陳國川,1989,《新竹地區中地系統的結構和消費行為的地點指向》,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頁145-180。
15.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華泰書局。
16.曾國雄,吳水源,1986,《台灣地區市鎮鄉都市化程度特性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頁287-323。
17.薛益忠,2006,《都市地理學》,三民書局。
18.謝靜琪,張雅雯,2003,《台灣地區消費者特性與消費性服務業空間結構之關係》,經社法制論叢,第32期,頁269-295。
19.羅啟宏,1975 ,《臺中區域都市體系–都市影響圈與其中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2期,頁225-259。
20.嚴勝雄,1980,《克利斯托之中地理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pp.33-55。
21. OOSGA。 https://oosga.com/thinking/pxmart-the-experience-focused-retail-giant/ (檢索日期:2020/9/28) 
22. 周天韻。零售業價值網競合分析—以全聯服務中心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 業學研究所。2020。12、36。 
23. 王仲豪。台灣便利商店產業之經營與發展策略探討:以全家便利商店為例。台北市:國 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2020。22、4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